028-85470849 85470885 85470900 85470765
新闻中心
首页 / 新闻中心 / 基地新闻 / 干训基地常务副主任姜晓萍教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被《中国社会科学报》专题报道
干训基地常务副主任姜晓萍教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被《中国社会科学报》专题报道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07-02    浏览次数:5623


     原文链接:http://sscp.cssn.cn/xkpd/xszx/gn/202107/t20210702_5344464.html

迈向新征程的豪迈宣言

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在社科界引发强烈反响

2021年07月02日 08:1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7月2日第2199期 作者:本报记者 钟哲

  7月1日上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们与全国人民群众一样收看电视直播,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本报驻各地记者在第一时间采访记录下学者们的所思所想。学者们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一篇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文献,必将凝聚起全国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磅礴伟力,学术界要深入学习、深入领会、深刻阐释。

W020210702300666078546.jpg 

  宏阔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

  在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全体党员佩戴党员徽章,集体收看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现场直播。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总编辑方军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七一”重要讲话,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宏阔总结,是迈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的豪迈宣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庄严动员,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划时代文献。学习贯彻讲话精神,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胸怀“两个大局”,心系“国之大者”,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深入研究新时代新阶段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为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洞察历史大势,深入把握历史规律,深切怀念先辈先烈,深情致敬人民英雄,深隽期望中国青年,高屋建瓴、荡气回肠、激荡灵魂、昂扬斗志。这一重要讲话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历史进程的时代宣言,是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开启新征程的总动员令,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篇章。

  在江苏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华桂宏看来,一百年风雨激荡,中国共产党承载着复兴梦想,负载着社会主义使命热望,领导中国人民一路澎湃向前,诠释了什么是“历史的选择”、什么是“人民的选择”。百年辉煌铸就,正是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对共产主义信仰的虔诚执着,始终初心如磐、使命在肩,阐释了什么是“伟大”、什么是“光荣”、什么是“正确”。

  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和人民血肉联系这一主线的强调,令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宇文利感受颇深。在他看来,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是中国共产党取得一切胜利的基础,也是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保证。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姜晓萍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情回顾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学习领悟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让我们感受到了“党心聚民心、万众一条心”的伟大力量,增强了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和政治品格的高度赞同,坚定了在党的领导下“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信心和决心。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张忠家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从历史、时代、现实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成就的“三重”强大力量,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强大生命力的发展之路。第一重是百年党史体现的中国共产党强大的接续力。从总体布局上看,百年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经历了一个接续发展的演进过程。第二重是百年党史体现的中国共产党强大的凝聚力。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带领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形成上下同心、众志成城的强大合力。第三重是百年党史体现的中国共产党强大的组织执行力。无论是在革命时期、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都向世界展现出了强大领导力、组织力和动员力,以及严明的纪律性和高效率的执行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张翼表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要解决的是中西问题,即在各种思潮起伏中,中国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主要解决的是古今问题,实际反映的是我们能否坚守文化根脉的问题。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我们才能不断推陈出新,焕发活力,不忘历史,开创新路。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党委书记闫坤表示,从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中,我们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向伟大复兴的坚强意志和雄厚实力,同时感受到了作为共产党员的责任和使命。百年史诗已然书写,中国共产党已经开启新的征程。我们要始终坚定拥护党的领导,继承伟大建党精神,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始终坚守初心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牢记初心使命、开创美好未来。

  上海市委党校(上海行政学院)教授周敬青表示,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谱写了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理论、制度、文化创新的壮丽诗篇。其成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高度重视党的自身建设这个重要“法宝”,勇于自我革命,坚守初心使命,永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上海市社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权衡认为,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和使命。正因为如此,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不断奋斗,在取得脱贫攻坚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一系列目标以后,仍然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原则,不断推动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继续向前,继续立足新时代及其面临的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南京农业大学党委书记陈利根认为,“人民”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突出强调的关键词。党用百年行动深刻诠释了“立党为谁,执政为谁”这个首要问题,生动展现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为民情怀,这是我们党建党、立党到强党的政治本色,也是我们党历久弥新的初心使命。

  西北师范大学副校长田澍表示,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释了党性与人民性的高度统一。人民至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恒心”,更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色”。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昭示我们:站稳人民立场,坚持人民至上,真心尊重群众,真正做到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才能汲取无穷力量,永葆生机与活力,也才能掌握历史规律,把握历史大势,保证人民的江山永不变色。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党委书记隋广军表示,正是始终坚守初心使命,中国共产党才能在百年奋斗历程中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成就,走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初心易得,始终难守。我们必须从中国共产党辉煌历程与丰富经验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从而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牢记初心使命、开创美好未来。

  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贡献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过去一百年,中国共产党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现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

  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如何实现、有哪些重点任务需要抓,是当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积极研究的方向。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表示,我们党的历史是中国近现代以来最为可歌可泣的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的“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九个必须”,是我们党百年奋斗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进一步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我们党成功走向未来、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基本遵循。我们有信心、有能力书写好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奋进之笔,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增强党史学习教育实效,为建设教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钟瑛认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经验证明,认清党和人民事业所处历史方位与发展阶段至关重要,这是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基本前提与重要经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与实践的原创性探索历程。当今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世界已经进入一个动荡变革期,这是我们在未来相当一段时期内需要清醒认识的外部国际环境,积极应对外部国际环境变化带来的各种风险挑战。在新征程上,立足新发展阶段,要着力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仍然突出的问题,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仅靠劳动力、资本、土地、自然资源等要素驱动难以实现,需要进行结构性体制机制改革和依靠技术创新,实现从要素驱动向效率驱动、创新驱动转变,真正提高效率并激发创新力。尤其重要的是推进科技自强自立,着力提升我国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维护产业链稳定性,实现科技自主可控。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林忠钦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立足新发展阶段,加快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一是要充分发挥高校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作用,积极主动对接国家重大需求,发挥基础研究深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在基础研究领域加速实现原始创新重大突破,集中攻克一大批关键核心技术,助力解决制约国家发展的瓶颈问题;二是要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把高校等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应用到生产实践当中,发挥科技成果作用,推动高质量发展;三是要加强高层次人才的自主培养,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进一步合理调整规划学科布局,积极响应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号召,大力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培养一大批高水平创新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好人才战略储备。

  张翼建议,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继续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不断推进和创新21世纪马克思主义,创造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相适应的哲学社会科学。只有在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上取得重大进步,我们才能讲好学术中的中国故事,从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建构中,服务党的建设,服务国家治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国家建设。

  宇文利表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的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真精神和真本领,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时代问题、解决实践问题,并把马克思主义的真精神彻底、系统、准确地融入教育教学工作中,让新时代的大学生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传人,成为掌握马克思主义真本领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隋广军表示,高等教育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任务,是“国之大者”。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高等教育工作者要坚决响应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牢记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党的宗旨,继续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努力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光荣,全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打造更多有用之才。

  闫坤表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有新担当、新作为。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特别是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进一步拓展学习的深度和广度,结合本学科本专业特点,深入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持续推出精品力作。其次,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用人民群众的需求不断匡正自己的学术追求,把坚守人民立场体现到为人民做大学问和做真学问中去,研究解决新征程中的新问题。再次,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继续发扬重视调查研究工作的重要精神,将调查研究作为自觉的经常性活动,在调查研究中发现真问题,找到真办法。最后,发扬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批判精神和首创精神,多出原创性和引领性的成果,构建适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周敬青表示,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要绘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社会革命更加美好的宏伟蓝图,中国共产党就必须坚决清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确保党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党委书记栾永玉表示,继承伟大建党精神,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主动服务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重大需求,要持续在全面依法治国、乡村振兴等方面贡献智慧,深入推进教师、学生、科研评价改革,引导师生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贡献力量。

  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符得团认为,作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务工作者,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把马克思主义“行”落实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当中,勇敢担负起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新使命和新任务,立志做大学问、做真学问,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守正创新、博采众长,自觉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于教学和研究全过程,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

  山东大学校长樊丽明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从人类文明的整体性高度对人类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思考,是中国对未来国际关系和世界秩序创造性、总括性的主张,既是对当前国家之间互联互通、深度依存的一体化趋势的主动回应,也是完善国际规则体系、解决领土纷争等的基本原则。在新征程上,我们必须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以中国的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姜晓萍认为,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作为一名从事政治学和公共管理研究的学者,更要努力探寻中国政治与行政改革实践的生成机理、发展规律、特色模式,提升国家治理理论研究对中国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实践的回应性与指导性,同时要致力于推动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成功经验在全球治理中的传播,推动“中国治理”走向“全球治理”,让世界对中国政治文明的认知由“印象中国”走向“真实中国”。

  记者了解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已经布置全院科研人员深入学习解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的工作。可以预见,哲学社会科学界将会掀起学习解读阐释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的热潮,将会涌现出一大批重要的思想理论成果。本报也将持续对此进行追踪报道。

责任编辑:常畅


返回列表页

地址:成都市一环路南一段24号四川大学望江校区东区

邮编:610064

访问人次:20629458